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五味子

人生有百味 得五味足矣

 
 
 

日志

 
 

中国大麦在夹缝中求生存  

2009-08-05 18:53:52|  分类: 工作学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7——2008年,牙克石市的大麦价格经历了从2800元/吨急剧下降到1000元/吨的冰火两重天式的变化,被人戏称为“大麦伤农”。此种情况的出现,对中国农业来说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供求关系决定了大麦市场的不稳定。国内大麦年需求量在1000万吨左右,国内大麦的播种面积约1000万亩,仅可供应350万吨。这样,我们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约650万吨大麦。由于进口大麦数量占绝对优势,国外大麦一旦丰收,供应量增大,国产大麦的销量缩减,价格必然走高。如果国外大麦欠收,对我国的供应量将急剧减少(国外大麦优先供应欧盟),国内大麦价格必然上涨。国际市场上这种丰年大量对我国销售大麦,且价格很低,灾年优先供应欧盟,向我国高价销售大麦的情况导致了我国大麦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受害者就是广大大麦种植户。

澳麦、加麦对中国大麦市场的冲击作用巨大。世界大麦的主产区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国家人口相对稀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较小且耕地充足,其主要农产品以对外销售为主,特别是农产品品质普遍高于我国,以大麦为例,澳麦和加麦的蛋白质含量比国产大麦平均要高出2——3个百分点,且籽粒均匀度更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加工企业必然会优先选择进口大麦,国产大麦只能是个补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其收获季节恰好是我们的春季,澳麦的产量直接决定了当年国产大麦的价格走势。国外大麦优良的品质、相对较大的产量、收获季节的差异以及国内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选择必然会对国产大麦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其结果就是,国内大麦种植是处于夹缝中求生存。

 

  评论这张
 
阅读(299)| 评论(4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